首先,人海战术和火海战术的基本概念。
人海战术的概念是西方军队,尤其是美国军队蔑称我军的提法。与之对应,火海战术就是他们高看自己作战能力的提法。
按照美军的提法,尤其是按照美国将军李奇微的说法,人海战术就是:共军以密集的战斗队形,采取波浪式的冲锋方法,连续不断地冲击美军阵地,直至被美军密集的火力击退。人海的概念由此而生。而围绕着人海所设计的各种战术,统统被美军称之为人海战术。再深一些分析,可以看出,美军依仗其密集的火力,在地形有利、士气高涨时,的确是可以抗击我军密集的步兵冲击的。其中最有名的是我军发起的第四次战役中的砥平里战斗。
其次,人海战术和火海战术的形成。
砥平里战斗应当说是美军战术发生转变的一次重大转折点。
这次战斗中,美军在一线被志愿军突破后,防线中部出现一个大突破口,我军正准备向纵深扩张时,李奇微严令在砥平里的美军一个团、法军一个营的兵力坚决死守,务必确保美军在纵深重建第二道防线。
但是,美军对能不能守住是心有疑虑的。他们知道,我军此时攻势正旺,士气正高,而美军兵败如山倒,全线基本溃退。
而且,根据美国陆军一贯作战思维,除非迫不得已,否则决不以士兵的性命为代价,去进行困兽犹斗的反包围作战。
美军正是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下进行这次战斗的。其实,当时的战场情况是,在我军大军攻击前进的方向上,只有砥平里这个孤零零的战役要点。突破这个要点,即可保证我军纵深作战时畅通无阻。
李奇微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所以要美军团长不惜一切代价坚决死守。
攻击砥平里的是我军互不相属的三个师,这是导致我军此次战斗失利的重大隐患。
战斗中,由于我军侦察情况不明,指挥混乱,火力尤其是炮兵火力不足,几经激战,虽然将敌人压缩在不足几平方公里的地幅里,但最终无法解决,在遭受重大伤亡的情况下,被迫撤出战斗。
砥平里战斗所产生的恶果就是:以前美军在我军坚决勇猛的步兵冲击下,其步兵坚守阵地的意志力不足以抵挡这种强大的精神和力量的震摄力,通常在三四十米的距离上开始逃窜,通常在我军追击下悉数被歼。但经砥平里战斗后,美军步兵恢复了二战时坚守阵地的勇气和精神,敢于坚守一地,直至援军到来。这也是为以后敌我进入阵地战阶段后,美军敢于与我军在一个小高地反复争夺的一个主要原因。
更重要的是,美军在此防御战斗中,大量使用坦克装甲车构造坦克防线,找到一种凭借钢铁和火力抗击我军的新型战法,这就是他们所称的“火海战术”。反过来,他们则称我军密集的步兵冲击队形为人海战术。
最后,人海战术和火海战术的具体情况。
人海战术的概念真正流行于八十年代的两伊战争。战争中,伊朗军队凭借其共和国卫队和青年学生的为真主打赢圣战的信念,的确以超出当年志愿军前赴后继的不畏死的劲头一波波,一群群地向伊拉克军队进行殊死冲击,即使伊拉克军队使用毒气也在所不顾。最让人痛心的是,由于巴列维国王被推翻,军队遭到大清洗,会指挥,能打仗的军人几乎损失殆尽。战争实际上是在一帮狂热分子不分青红皂白的瞎指挥下实施的。许多连枪不会开的青少年,通常身绑炸药,开着一个摩托车,直冲伊拉克军阵地。
在巴士拉近效的战斗中,由于战争已进入伊拉克领土,因此,伊拉克士兵作战十分勇敢,陆海空协同作战水平大大提高。因此,伊朗士兵的伤亡十分惨烈。一堆堆,一片片。中国的战地记者在他的书中是这样描写的,“偶尔坐到一个土堆上,直觉得底下软乎乎的,低头一看,土堆边露出几个人指头。”
但是,什么是真正的人海战术呢?它实际上被称之为:步兵密集冲击战术。
步兵密集冲击战术就是指:冲击时,在一个营级作战单元中,构成多种密集的战斗队形,形成以班组为最小战斗单位的冲击布势,在步枪射程内,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时间,形成最大的冲击力,在一瞬间要求以最多的士兵冲到敌前沿阵地,完成初期突破,尔后实施小范围的追歼战斗。